蕪湖市那里有婚姻介紹所,經過10年的經營發展,我們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專業的一對一介紹的基礎上,我們嫁接了情感服務,包含情感沙龍、情感疏導、情感陪護,通過“戀愛類型的匹配”、“個性特征相容”、“價值觀相識”、“關系互動和諧”的匹配邏輯和婚戀理念,幫助會員提升幸福指數,找到適合自己的伴侶。
在紙媒征婚啟事發展蓬勃興旺的20世紀90年代,隨著彩色電視機在家庭中的普及,電視征婚節目出現了。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臺的《今晚我們相識》成為早開辦的婚戀類節目,被視為改革開放的代表性事件之一,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真人出鏡演繹日常生活的短片,配上介紹個人情況的畫外音,還有主持人的面對面采訪,直觀的畫面給觀眾帶來的是真實可信的感受。社會大眾的婚姻觀念更加大膽與實際,人們不再認為公開征婚有損臉面,必須遮遮掩掩,而是發現,充分表達自我更容易找到合適的伴侶。20世紀90年代末,以湖南電視臺《玫瑰之約》為首,相親節目開始出現在電視熒屏上。形式大多為幾對單身男女同時出現在演播現場,通過主持人引導提問,嘉賓相互交流觀點。此時的相親節目,與其說是征婚,更像是真人秀,嘉賓表達自我觀點、你來我往針鋒相對的畫風,比起單純自我推銷式的征婚類節目更容易吸引觀眾。
2004年,北京龍潭公園出現了全國個相親角,當時被稱為“家長相親會”。自此,線及以上的城市中,城市公園紛紛出現了相親角,聚集的大多都是操心孩子終身大事的父母們。他們自發擺攤、掛牌,展示子女的個人條件,相互攀談,交換信息,但他們的子女幾乎不會出現。近年來,盡管“相親鄙視鏈”“美郊區房”等等來自父母們的驚人之語常常會引發社會熱議,且相親角的成功率似乎也并非那么盡如人意,但時至今天,各大公園的相親角仍然如火如荼。互聯網婚介的迅速崛起“自從有了互聯網,就出現了類的產品,初只是某些論壇上的一個版塊或者軟件上的聊天室,并不成規模。真正意義上個婚戀網站是由龔海燕女士創辦的世紀佳緣。”吳琳光對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介紹說。吳琳光是世紀佳緣和百合網2015年合并后的——百合佳緣集團的總經理,曾擔任世紀佳緣CEO。
互聯網婚介從此走進人們的視野。2005年,百合網和珍愛網兩家在線網站相繼成立。2006年,剛剛從國外讀書回來的趙靜就職于一家外企,找男朋友成為26歲的她工作之余重要的一件事。但受工作和生活圈子所限,趙靜認識有同樣需求的男孩不多,又不愿意接受父母和親戚給介紹的人選。因此,她走進了婚戀網站。
“互聯網婚介已經從早認識人的工具,慢慢發展成了一個綜合的服務機構,其存在的意義被重新定位。”吳琳光表示。
“生存壓力變大,與過去單純的希望結婚過日子不同,希望通過婚姻改變個人命運的年輕人在增多”,敏銳地感受到這些變化的宋蓮香和高金龍與當地廣播電臺合辦了夜間情感類談話節目,幫助迷途中的年輕人答疑解惑,為陷入婚姻困境的中年人打開心結。隨著“80后”“85后”進入婚戀市場,宋蓮香和高金龍的婚介所開始把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情感輔導上。“這一代年輕人不只在物質上,在精神上的追求也在增加,是否談得來、觀是否相符,在婚戀擇偶中的權重逐漸提高。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就業率增加,更加獨立自主,在家庭生活中不再只依賴于男性,她們對男性是否體貼、細膩有了更高要求。男性則對女性的外貌、身材等方面要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