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細胞粘著分子在外泌體膜表面表達,由其決定外泌體被運輸往哪一種細胞,期望開發利用該特征的新型DDS。外泌體在體液中十分穩定,同時外囊泡所含的蛋白質和RNA被外泌體的脂質雙層膜所包被也不會分解。另外在從體液中提取外泌體后,體液可長期穩定保存,因此外泌體有望成為臨床檢測的新型疾病生物標記。外泌體與各種疾病的相關性被檢測出,特別是血液中釋放的病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其與正常細胞來源外泌體在結構分子上的差異倍受矚目,并作為癥狀早期診斷技術,應用于與癥狀進展相關的研究。甚至人們期望將尿液中的外泌體作為腎臟、前列腺疾病、膀胱疾病的新型診斷標記,髓液中的外泌體作為腦內種瘤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標記物。確認外泌體生理作用的單獨方法就是明確外泌體的釋放機制,通過促進或壓制釋放機制。江西血液外泌體
外泌體是細胞間信息傳遞的重要“信使”,可通過三種方式介導細胞通訊:(1)外泌體以旁分泌的方式與靶細胞相互作用,通過受體–配體作用黏附到靶細胞表面,隨后被內吞入靶細胞,或直接將內容物釋放到靶細胞內,從而激huo靶細胞;(2)外泌體的胞外膜蛋白可以被蛋白酶切割,產生的片段可以與靶細胞的細胞表面受體結合,從而激huo靶細胞;(3)外泌體還可以與靶細胞直接接觸發生膜融合,導致外泌體中的蛋白和核酸非選擇性轉移到目標細胞,從而引起靶細胞的響應。通過介導細胞間的通訊,外泌體不jin能夠參與多種生理過程,比如消除胞內陳舊分子、呈遞抗原、分化調節性T淋巴細胞或髓樣細胞以抑制免疫反應,而且還可以參與疾病形成的病理過程,如通過與受體細胞的相互作用傳播病原物質、促進中流轉移過程中的血管生長和中流細胞遷移。福建外泌體熒光標記在細胞外基質中,外泌體膜蛋白可被蛋白酶剪切,碎片作為配體與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喚醒細胞內的信號通路。
尋找肝臟疾病的新型分子標志物一直是研究熱點,也是難點。不同肝臟疾病中,細胞分泌的外泌體所攜帶的核酸和蛋白組分之間存在差異。這些不同生理狀態下外泌體所攜帶的特異性蛋白分子、miRNA等,是潛在的分子診斷和預后標志物。肝細胞患者中,血清外泌體miR-21、-18a、-221、-222和miR-224明顯上升,miR-101、-106b、-122和miR-195明顯下降。而HCC患者肝移植復發后,血清外泌體miR-718水平明顯下降。除外泌體外,微泡也有可能作為新型標志物,研究發現HCV患病者中CD4+和CD8+T細胞來源的微泡含量上升;而肝臟干細胞分泌的微泡中多種miRNAs上調。
外泌體介導中流耐藥性:中流細胞來源的外泌體中某些miRNAs和non-codingRNAs(lncRNA)的變化在中流化療抗藥性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Qu等研究發現lncRNA可以通過競爭性結合miR-34/miR-449,促進晚期腎細胞ai細胞中的跨膜受體酪氨酸激酶anexelekto(AXL)和tyrosine[1]proteinkinaseMet(c-MET)表達,引發舒尼替尼耐藥。而外泌體能夠將這一lncRNA運輸至舒尼替尼敏感的ai細胞,從而傳播舒尼替尼的抗性。外泌體中的miR21能夠抑制卵巢ai細胞凋亡,并通過結合肌動蛋白絲相關蛋白凋亡酶激huo因子(apoptoticproteaseactivatingfactor1,APAF1)使得卵巢ai細胞產生對紫杉醇的抗藥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滑膜成纖維細胞所釋放的外泌體。
在20世紀80年代,外泌體被描述為從網織紅細胞分泌的內體來源的囊泡。人們對這些細胞外囊泡的興趣逐漸增加,因為它們似乎參與了很多細胞過程。外泌體攜帶蛋白質、脂質和RNAs,介導體內不同細胞類型之間的細胞間通訊,從而影響正常和病理狀態。只有近,科學家才認識到將外泌體與其他類型的細胞外囊泡分開的困難,這排除了特定功能對不同類型分泌的囊泡的明確歸因。為了闡明這個復雜但正在發展的科學領域,該綜述著重于外泌體和其他分泌的細胞外囊泡的定義。討論了它們的生物發生,分泌及其后續的命運,因為它們的功能依賴于這些重要過程。從體液和培養上清中高純度提取的高純度外泌體,在活內是否真的能發生作用尚未能確定。外泌體制備
與正常細胞來源外泌體在結構分子上的差異倍受矚目。江西血液外泌體
外泌體研究可以指導診治肝損傷、酒精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其他肝臟疾病。藥物誘導肝損傷(DILI)大鼠模型中,尿外泌體中的蛋白含量減少,包括CD26、CD81和其他潛在的標志物蛋白。而另一項研究則發現DILI大鼠血清中分離到的外泌體含有更高水平的蛋白,如HSP70、HSP90等。MSCs來源的外泌體可以誘導肝細胞增殖相關基因表達,減弱CCL4誘導的肝損傷。而酒精刺激會促進外泌體的分泌,miRNAs水平也會升高,并促進細胞因子的分泌,喚醒單核細胞的分化。盡管已取得上述成果,我們對外泌體的研究尚不夠深入,外泌體在肝臟生理和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臨床應用仍有待繼續探索。江西血液外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