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體(Exosome)介導瘤細胞的增殖過程。瘤細胞通過與自身微環境的信息交流促進瘤細胞的增殖,而外泌體(Exosome)可以充當這種信息載體。當細胞中出現基因突變時,外泌體(Exosome)會通過膜融合把這種突變信息傳遞至其他的正常細胞,從而導致原病基因的喚醒、抗凋亡基因的表達,使瘤細胞獲得增殖特性。瘤細胞來源的外泌體(Exosome)還可以通過直接抑制免疫細胞,促進瘤細胞逃避免疫監視,為瘤細胞在體內生長創造條件。然而,雖然當前外泌體生物學仍然不成熟,但越來越多的興趣和資金投入必將加速外泌體基礎研究進展和臨床轉化。各種細胞粘著分子在外泌體膜表面表達,由其決定外泌體被運輸往哪一種細胞。外泌體lncrna攝取
外泌體(Exosome)是由細胞分泌而來的微小囊泡,直徑約為30-200nm,形態也呈現出多樣性。長鏈非編碼RNA(longnon-codingRNA)是一類轉錄本長度超過200nt、不編碼蛋白的RNA。近年來的研究表明lncRNA能在標貫遺傳、轉錄及轉錄后水平上調控基因表達,參與了X染色體沉默、基因組印記以及染色質修飾、轉錄jihuo、轉錄干擾、核內運輸等多種重要的調控過程,與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防治都有著密切聯系。lncRNA芯片對lncRNA進行功能研究也被更多的關注,通過設計不同的lncRNA探針,可以更加快速、高通量地篩選出疾病或特定生物學過程中差異表達的lncRNA和mRNA信息,找到lncRNA的靶基因位點深入分析調控機制。組織提取試劑盒分類外泌體及其攜帶的組分參與肝臟細胞的增殖、再生和遷移等生理過程,在肝臟疾病和肝損傷中起著重要作用。
當外泌體在第1次被發現的時候,外泌體被認為是細胞排泄廢物的一種方式,如今隨著大量對其生物來源、其物質構成及運輸、細胞間信號的傳導以及在體液中的分布的研究發現外泌體具有多種多樣的功能。外泌體的功能取決于其所來源的細胞類型,其可參與到機體免疫應答、抗原提呈、細胞遷移、細胞分化、瘤侵襲等方方面面。有研究表明瘤來源的外泌體參與到瘤細胞與基底細胞的遺傳信息的交換,從而導致大量新生血管的生成,促進了瘤的生長與侵襲。
為獲得外泌體的大小、濃度、形態及蛋白質組成等信息,可以通過電鏡、動態光散射、納米顆粒跟蹤分析儀、蛋白質免疫印跡、酶聯免疫吸附法、流式細胞儀等對外泌體進行表征。通過電鏡可獲得外泌體的形態信息,不同類型的顯微鏡由于操作環境不同,得到的外泌體形態存在差異。例如,在掃描電鏡、透射電鏡和原子力顯微鏡中,外泌體呈現囊泡獨有的茶托形,可能由于樣品在固定或染色過程中極度脫水,導致外泌體塌陷所致。與之相反,在冷凍電鏡中外泌體呈現圓形,由于不會脫水變性,所得的外泌體形態可能更加接近囊泡的真實狀態。另外,由于透射電鏡和原子力顯微鏡具有較高分辨率,也能夠提供外泌體磷脂雙分子層厚度、粒徑分布等信息。外泌體有望成為臨床檢測的新型疾病生物標記。
外泌體基礎醫學和臨床應用的探索和深入研究對如何準確及高純度提取外泌體,并完整保存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外泌體可通過差速超速離心在不同離心力下沉淀樣品中不同的雜質組分,并在100000×g~200000×g的轉速下獲取較純的外泌體。差速超速離心技術被認為是外泌體分離的“金標準”,也是目前常用的外泌體分離和濃縮方法。該方法可通過結合0.22μm或0.45μm孔徑濾膜進行超濾來提高產物純度減少外泌體的聚集,其分離效率容易受到加速度、轉子類型、旋轉半徑、沉降路徑長度以及樣品黏度等多種因素影響。免疫印跡法(WB)和Elisa檢測法作為被普遍應用的外泌體檢測的一般方法。組織提取試劑盒分類
實際上,用PS親和法提取的人白血病細胞釋放的外泌體。外泌體lncrna攝取
外泌體mirRNA和蛋白質被認為是NSCLC的預后因子。Dejima等在研究NSCLC患者預后的生物標志物時發現,外泌體miR-4257和miR-21的含量顯著上升。此外,還有研究表明,低水平miR-146a-5p的NSCLC患者較高水平miR-146a-5p的NSCLC患者有更高的復發率。Sandfeld-Paulsen等在研究276例NSCLC患者血漿的外泌體時發現,NY-ESO-1是單獨對低生存率有顯著影響的標志物。Silva等利用TaqMan低密度芯片的方法系統分析了28位NSCLC患者體內的365種miRNA,其中let-7f、miR-30e-3p和miR-20b表達均下調,進一步研究發現,let-7f和miR-30e-3p水平可以區分早期和晚期NSCLC患者,高水平let-7f和miR-30e-3p與不良預后密切相關。外泌體lncrna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