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體(exosomes)是一類由細胞分泌到胞外的囊泡。與其他兩種胞外囊泡(微囊泡和凋亡小體)相比,外泌體在產生方式、尺寸、密度和內容物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不同于微囊泡“出芽”的形成方式,外泌體主要通過胞吐過程釋放至細胞外:首先細胞膜向內凹陷形成早期核內體(earlyendosomes),早期核內體進一步內陷形成多泡體(multivesicularbodies,MVBs),其中一部分多泡體與溶酶體(lysosome)融合,進而降解;另一部分與細胞膜融合,將其內部所包含的囊泡釋放至胞外,即為外泌體。外泌體具有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其直徑為30~200nm,密度為1.13~1.19g/mL,組成包括細胞來源相關的脂質、蛋白質、RNA、DNA等物質,在其表面連接有大量的糖鏈,如甘露糖、聚乳糖胺和α2,6-唾液酸等。有報導指出,外泌體內miRNA參與促進血管新生、抗癥性和促進膠原蛋白沉淀等一系列過程。北京外泌體測序
前列腺ai患者尿液外泌體中的miR-574-3p、miR-141-5p和miR-21-5p的表達水平明顯上升,表明這些miRNAs可用于前列腺ai的早期篩查。膽管ai是惡性程度較高的消化系統中流,發展隱蔽且臨床癥狀及體征出現晚,故給早期診斷帶來困難。高通量小RNA測序篩查了來自膽管ai和膽囊ai患者外泌體中一系列差異表達的miRNA,小RNA長度在正常個體、膽管ai患者和膽囊ai患者之間的分布存在明顯差異,膽管ai患者的外泌體中miR-96-5p、miR-151a-5p、miR-191-5p、miR-4732-3p明顯升高,而膽囊ai患者的外泌體中miR-151a-5p略有升高,為膽管ai和膽囊ai提供了一套新的生物診斷標志物。上海CD81外泌體慢病毒包裝結果表明,PS親和法可以檢測到許多目前為止都無法檢測的外泌體蛋白質和RNA。
在過去十年中,細胞外囊泡已經成為細胞間通訊的重要介質,參與原核生物和高等真核生物細胞之間的生物信號傳遞,以調節不同范圍的生物過程。此外,細胞外囊泡的病理生理作用開始在包括癥狀、傳播性疾病和神經變性疾病在內的疾病中得到認識,突出了醫治干預的潛在新靶點。此外,未修飾和工程化的細胞外囊泡可能在大分子藥物遞送中具有應用。該綜述回顧近在理解細胞外膜泡生物學和細胞外囊泡在疾病中的作用方面的進展,討論新出現的醫治機會并考慮相關的挑戰。
密度梯度離心是基于差速超高速離心的改良技術。該方法需預先利用常用的梯度液介質如蔗糖、碘克沙醇和氯化銫等,在離心管中構筑從底部到頂部密度逐漸降低的密度梯度帶。根據密度梯度構建和沉降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為速率區帶離心法和等密度梯度離心法,前者主要根據顆粒的沉降速率分離,介質密度均小于外泌體密度,離心時樣品在向超速離心管底部移動時,會通過密度不斷增加的密度梯度區帶,密度大的顆粒更容易穿過密度更高的梯度層,更快地到達管底,因此控制離心的時間很重要;等密度梯度離心法中的密度梯度區帶,則會根據樣品液中各種溶質成分來進行組合,離心過程中,無論離心時間多久,不同密度顆粒jin會富集到具有相同密度的梯度區帶,而不會沉淀到底部。外泌體及其攜帶的組分參與肝臟細胞的增殖、再生和遷移等生理過程,在肝臟疾病和肝損傷中起著重要作用。
瘤轉移是病癥致死的首要原因。長久以來,對瘤轉移機理的研究一直聚焦于瘤與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然而在近年來,由于外泌體被發現可以作為包括瘤在內細胞之間信息傳遞的一種新方式,瘤轉移研究領域再度變得火熱起來。我所(瘤轉移的預警和預防研究所)以謝曉東博士為首的外泌體研究小組一直致力于研究瘤轉移與外泌體之間的聯系,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外泌體是指包含了復雜RNA和蛋白質的小膜泡(30-150nm),現今,其特指直徑在40-100nm的盤狀囊泡。多種細胞在正常及病理狀態下均可分泌外泌體。其主要來源于細胞內內溶酶體微粒內陷形成的多囊泡體,經多囊泡體外膜與細胞膜融合后釋放到胞外基質中。外泌體的功能取決于其所來源的細胞類型。湖南外泌體測序
通過壓制或去除這些外泌體,有希望壓制疾病發生。北京外泌體測序
外泌體的檢測,在其他消化道系統瘤的診療中,存在著巨大的潛在價值.如:食管鱗狀細胞病的研究中發現,miRNA-21在外泌體中的高表達,表達水平可100%反應瘤水平,外泌體miRNA-21的高表達往往預示著寬泛浸潤與復發[36].十二指腸病的研究中,發現轉移性十二指腸病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富含PABP1蛋白,細胞不能耐受PABP在胞內的大量囤積,通過外泌體PABP1蛋白排出胞外是轉移性十二指腸病細胞所具有的特性,外泌體PABP1是轉移性十二指腸病的分子標志物,此發現不只在轉移性十二指腸病的診斷上提供了價值,也為轉移性十二指腸病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北京外泌體測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