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姿勢學習書法姿勢正確與否很重要,尤其是初學書法的青少年,正值身體發育時期,養成不正確的姿勢不僅難于改正,影響書法的進步,而且會影響骨骼以及眼睛的健康。所以學習書法姿勢一定要正,即頭正、身正、手正。書法的姿勢大概有以下幾種:坐勢凡寫三寸以內的字,都可以坐書。坐書的桌椅高矮要適中。頭要正,可稍前俯,但不宜左右歪斜。臀部要做正,腰脊要直,胸要挺,不要伏在案子上,胸前離桌邊一般要保持在3—5寸的距離。兩腿要自然張開,腳要放平,左手按紙(紙亦應放正)。筆的位置,以距鼻6寸左右為宜。有人主張寫字時筆桿對準鼻尖,這樣太機械、拘謹,容易分散注意力,不必如此死板,只要做到筆桿位于鼻之左右,所寫之字居于兩目視線正中即可。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采迷人。毛筆書法欣賞
立書寫三寸以上的大字,應站起來懸臂書寫,才能使得上力,便于照顧全貌。站時要兩腳踏實,右腳稍跨出,略成丁字步,右半身稍向前伸,腰稍前傾,左手扶案按紙,或向后展。前人主張把下半身的力量集中到腰,用腰部之力推動肩,用肩帶動上肢,通過上肢和腕把力送到筆尖,即所謂“力發乎腰,其根在腳”。這可以在實踐中慢慢體會。跪書寫二尺以上大字,可以跪地或伏地書寫,這樣易于總領字的結構。方法是左膝跪地,右膝彎曲支持身體,左手伸直扶地。此法身體過于屈曲,不易得力,有條件ZUI好備一矮案書寫。無論坐書、立書,寫時眼與紙之間均保持適當距離,應隨書寫字的大小而變。書寫小字宜近,大字宜遠。通常寫中楷、大楷,宜在一市尺左右,寫小字應稍小于這個距離。寫一尺以上大字,應有二尺以上距離,否則難于照顧筆畫與整體結構的關系。 杭州啟功書法字典書法題字與我們當今的工作和生活變得息息相關。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于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接著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DU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里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抒情揚理中國清代書法在近300年的發展歷史上,經歷了一場艱難的蛻變,它突破了宋、元、明以來帖學的樊籠,開創了碑學,特別是在篆書、隸書和北魏碑體書法方面的成就,可以與唐代楷書、宋代行書、明代草書相媲美,形成了雄渾淵懿的書風。尤其是碑學書法家借古開今的精神和表現個性的書法創作,使得書壇顯得十分活躍,流派紛呈,一派興盛局面。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并盛。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 “米”字格是書法結構的一個重要的規律。
描摹執筆姿式:五指執筆法,首先用拇指與中指緊夾住,手掌中的空閑位置要有像4厘米左右的正方體的位置,然后用無名指和小指自然的放在毛筆后面,身體挺直,手臂要離桌子有合適的一段距離。常用方法:用薄紙(絹)蒙在原作上面依照原來的樣子去寫或去畫。描紅即是其中的一種方法。背臨多次臨寫之后,根據頭腦記憶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書寫出來。創作依據不斷修正的背臨書寫習慣和書寫風格,重新選擇書寫內容及表現風格,寫出來的新作品。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蘇州毛筆書法交流
多次臨寫之后,根據頭腦記憶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書寫出來。毛筆書法欣賞
書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ZUI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揚雄。DI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DAI表。一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張芝為DAI表。ZUI能DAI表漢代書法特色的,莫過于是碑刻和簡牘上的書法。東漢碑刻林立,這一時期的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此時隸書已登峰造極。漢代創興草書,草書的誕生,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標志著書法開始成為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草書的ZUI初階段是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張芝創立了今草,即草書。 毛筆書法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