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法藝術開始于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于異地,留于異時,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語出《書林藻鑒》,馬宗霍輯)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DI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ZUI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裴李崗文化,在裴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類文字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非現人能識別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采迷人。歷代書法視頻
毛筆的筆桿一般用竹管制,講究些的用斑竹管制,也有用犀牛角、象牙或金銀制的,那就是工藝美術品了。筆頭所用獸毫分為柔(軟)健(硬)兩類,柔毫主要是山羊毛所制;健毫則用兔脊毛和黃鼠狼尾毛等制成,柔毫和健毫雜在一起稱為兼毫。筆頭制作是中間一簇長毫稱為鋒,即筆尖;四周包著稍短的毫稱為副毫。好的毛筆具有尖、齊、圓、健四大優點。產毛筆的地區,唐代至宋代,以安徽宣州ZUI出名,所產紫毫(老紫兔毫)筆,為無上佳品,其價如金。明清時期,為浙江湖州善璉鎮所產的選料嚴格、制作精良的湖筆所取代,并且相沿至今。 嘉興毛筆書法欣賞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
明朝書法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明初明初書法“一字萬同”,“臺閣體”盛行。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JI致?!胺步鸢嬗駜?,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寵"三子"。第二階段──明中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絕代,這和當時思想觀念的開拓解放有關,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第三階段──明末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蕩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涂豎抹,滿紙煙云,使書法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DAI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瑞等。而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點畫結構美點畫結構美的構建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指各種點畫按一定的組合方式,直接組合成各種美的獨體字和偏旁部首。二是指通過將各種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組合成各種字形。中國字的部首組合方式無非是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圍式、半包圍式等幾種。這些原則主要是比例原則、均衡原則、韻律原則、節奏原則、簡潔原則,等等。這里特別要提的就是比例原則,其中黃金分割比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比例,對點畫結構美非常重要。 書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
尚意宣情宋朝的書法宋朝書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倡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DU創性。這些在書法上有所體現,如果說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體現,那么到了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要墀書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個層次外,還需具有“學識”即“書卷氣”,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無論是天資極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蘇東坡,還是高視古人的黃庭堅和蕭散奇險的米芾,都力圖在表現自己的書法風貌的同時,凸現出一種標新立異的姿態,使學問之氣郁郁芊芊發于筆墨之間,并給人以一種新的審美意境,這在南宋的吳說、陸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書家中進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書家的學問和筆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書法家DAI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臺州啟功書法欣賞
書法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傳統文化是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背景。歷代書法視頻
立書寫三寸以上的大字,應站起來懸臂書寫,才能使得上力,便于照顧全貌。站時要兩腳踏實,右腳稍跨出,略成丁字步,右半身稍向前伸,腰稍前傾,左手扶案按紙,或向后展。前人主張把下半身的力量集中到腰,用腰部之力推動肩,用肩帶動上肢,通過上肢和腕把力送到筆尖,即所謂“力發乎腰,其根在腳”。這可以在實踐中慢慢體會。跪書寫二尺以上大字,可以跪地或伏地書寫,這樣易于總領字的結構。方法是左膝跪地,右膝彎曲支持身體,左手伸直扶地。此法身體過于屈曲,不易得力,有條件ZUI好備一矮案書寫。無論坐書、立書,寫時眼與紙之間均保持適當距離,應隨書寫字的大小而變。書寫小字宜近,大字宜遠。通常寫中楷、大楷,宜在一市尺左右,寫小字應稍小于這個距離。寫一尺以上大字,應有二尺以上距離,否則難于照顧筆畫與整體結構的關系。 歷代書法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