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本質的區別在于,光學顯微鏡:用的是可見光電子顯微鏡:用的是高頻電子射波有什么區別,在于一個基本的原理,光的衍射。。。光波是一個有趣的東西,其中有一項,如果物體的體積小于光的波長,光一般可以繞過去,不發生明顯變化。也就是說,有這個物體和沒這個物體,在這種情況下,光是不會發生明顯改變的。可見光的波長(肉眼):380~780納米,也就是,如果比380納米還要小的東西,用光學顯微鏡,無論你放大多少倍,也是看不見的。因為光繞過去了。。。光的衍射為了克服這個問題,科學家用波長更短的光去照射物體,也是就被觀測物。比如10納米級的光,這樣,就能看到我們用肉眼無論如何都看不見的東西。這就是電子顯微鏡多說一句,光速是不變的。光速=頻率×波長。波長越短,頻率越大。。頻率越大,光波的能量越大。這就是為什么電子顯微鏡的功率越大,能看到的東西越小。顏色取決于物體能反射光的波長的長短當你看到的物體小于較小可見光的波長,那它就是沒有顏色的。。。因為顏色是肉眼對于可見光頻率在大腦中的投影。。。。所以只能把他們統一變為黑白。。。沒有顏色不是透明的意思,它們不是肉眼可見顏色的定義中包含的。雙光子顯微鏡角膜成像。美國ultimainvestigator雙光子顯微鏡光子躍遷
2008年錢永健等人由于熒光蛋白(GFP,綠色熒光蛋白)的發現和使用,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是對熒光成像技術的一次巨大肯定和推動。與熒光蛋白以及熒光染料等標記物在細胞中的定位與表達技術相結合,使得科學家可以特異性的分辨生物體乃至細胞內部不同結構與成分,并且能夠在生命體和細胞仍具有活性的狀態下(狀態)對其功能進行動態觀察。這就使得熒光成像技術成為了無可替代的,生物學家現今較為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目前,大多數細胞生物學和生理學研究主要還是在離體培養的細胞體系中研究。然而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有所不同的是,大腦的功能研究的整體性和原位性顯得更加關鍵:只研究分離的神經元無法解釋神經系統的功能和規律。由于被觀測的信號會受到樣本組織的散射和吸收,根本無法穿透如此深的組織進行成像。而雙光子顯微鏡(Two-photonMicroscopy,簡稱TPM)的發明,則為此類研究帶來了希望。美國investigator雙光子顯微鏡最大分辨率雙光子顯微鏡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有廣泛的應用,可以觀察細胞內的亞細胞結構、蛋白質分布、細胞活動等。
通過對顯微光學系統的重新設計,將FHIRM-TPM2.0的成像視場擴展至420×420平方微米,顯微物鏡的工作距離擴展至1mm,實現無創成像。嵌入可拆卸的快速軸向掃描模塊,實現深度180微米的三維體成像和多平面快速切換的實時成像。該模塊由一個快速電動變焦鏡頭和一對中繼鏡頭組成,在不同深度成像時保持放大率恒定。其中,變焦模塊重1.8克,科研人員可以根據實驗要求自由拆卸。此外,新型微型成像探頭可以瞬間插拔,極大簡化了實驗操作,避免了長時間實驗對動物的干擾。反復裝卸探針追蹤同批神經元時,視場旋轉角度小于0.07弧度,邊界偏差小于35微米。
剛好雙光子在這兩點具有很大的優勢在實際操作中成像的深度和樣品的關系很大,雙光子成像利用高亮度的熒光標記材料,已經有做到mm級別的穿透深度HighqualitycellularTPimagingwithhighsignal-to-backgroundratio(>100)andtissueimagingwithapenetrationdepthof2200μmhavebeenachievedwithP-QDasprobe.ExtremelyHighBrightnessfromPolymer-EncapsulatedQuantumDotsforTwo-photonCellularandDeep-tissueImaging:ScientificReports:NaturePublishingGroup雙光子顯微鏡的原理是什么?
雙光子顯微鏡的優勢:在深度組織中以較長時間對活細胞成像,雙光子顯微鏡是當前之選。雙光子和共聚焦顯微鏡都是通過激光激發樣品中的熒光標記,使用探測器測量被激發的熒光。但是,共聚焦一般使用單模光纖耦合激光器,通過單光子激發熒光,而雙光子使用飛秒激光器,通過幾乎同時吸收兩個長波光子激發熒光。下面是兩種技術的對比圖。雙光子激發熒光的主要優勢:雙光子比共聚焦使用的更長的波長,所以對組織的損傷更小且穿透更深。共聚焦的成像深度一般為100微米,雙光子則能達到250到500微米,甚至超過1毫米。另外,同時吸收兩個光子意味只有度聚焦點處能被激發,所以不會損傷焦平面之外的組織,并且生成更清晰的圖像。雙光子顯微鏡使用的是可見光或近紅外光作為光源。美國激光熒光雙光子顯微鏡授權供應商
成像平臺倒置雙光子顯微鏡啟用顯微鏡自帶調焦設備。美國ultimainvestigator雙光子顯微鏡光子躍遷
細胞內鈣離子作為重要的信號分子其作用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當個細胞興奮時,產生了一個電沖動,此時,細胞外的鈣離子流入該細胞內,促使該細胞分泌神經遞質,神經遞質與相鄰的下一級神經細胞膜上的蛋白分子結合,促使這一級神經細胞產生新的電沖動。以此類推,神經信號便一級一級地傳遞下去,從而構成復雜的信號體系,終形成學習、記憶等大腦的高級功能。在哺乳動物神經系統中,鈣離子同樣扮演著重要的信號分子的角色。靜息狀態下大部分神經元細胞內鈣離子濃度約為50-100nM,而細胞興奮時鈣離子濃度能瞬間上升10-100倍,增加的鈣離子對于突觸囊泡胞吐釋放神經遞質的過程必不可少。眾所周知,只有游離鈣才具有生物學活性,而細胞質內鈣離子濃度由鈣離子的內外流平衡所決定,同時也受鈣結合蛋白的影響。細胞外鈣離子內流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包括電壓門控鈣離子通道、離子型谷氨酰胺受體、煙堿型膽堿能受體(nAChR)和瞬時受體電位C型通道(TRPC)等。神經元鈣成像的原理就是利用特殊的熒光染料或鈣離子指示劑將神經元中鈣離子濃度的變化通過熒光強度表現出來,以反映神經元活性。該方法可以同時觀察多個功能或位置相關的腦細胞。美國ultimainvestigator雙光子顯微鏡光子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