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片鉗技術是1976年由諾貝爾獎得主Neher和Sakmann發展起來的一種記錄胞膜離子通道電生理活動的技術。該技術的應用將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理學研究聯系在一起,已成為現代細胞電生理研究的常規方法,廣泛應用于生物、生理、病理、藥理、神經科學、植物和微生物等領域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膜片鉗技術點燃了細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理學研究的**之火,與基因克隆技術(genecloning)并駕齊驅,給生命科學研究帶來了巨大的前進動力。鈣成像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實時監測神經元、心肌以及多種細胞胞內鈣離子的變化,從而檢測神經元、心肌的活動情況。這些技術是人們觀測神經以及多種細胞活動為直接的手段,現已發展為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鼓勵申報的重要領域。全自動膜片鉗技術的出現標志著膜片鉗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嶄新階段。美國膜片鉗解決方案
現在這塊全新的芯片被放置在了跟前置放大器大小類似的小盒子中,便成就了這款全球較小的膜片鉗放大器ePatch。體積大幅縮減只是一個表面,由于細胞電信號在被電極記錄到后,直接進入了芯片,以較短的路徑直接從模擬信號轉變成了數字信號,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環境及電路噪音對信號的影響,所以這款放大器便可以輕易獲取非常高質量且穩定的電生理信號。ePatch體積只為42*18*78mm,重量200g,整套設備的大小只相當于傳統膜片鉗設備的前置放大器,可以輕松地放入衣服口袋。用USB接口連接電腦后即可使用,無需額外電源,連接和使用都極為簡便。沒有了占地方的放大器,數模轉換器以及相互連接的眾多電線,電源線等等,我們的膜片鉗又進一步減小了體積。膜片鉗高阻抗封接細胞膜由脂類雙分子層和和蛋白質構成。
膜片鉗技術是神經科學領域非常重要的一項技術,1976年由國馬普生物物理研究所Neher和Sakmann發明,從而在活細胞上記錄到單個離子通道的電流。近半個世紀來,膜片鉗技術已經成為神經科學領域較常用也是較實用的技術之一,具有極大的精確性和靈活性,能夠揭示離子通道,單細胞突觸反應,及神經環路連接等多層次的電生理特性。做過膜片鉗的人都知道,膜片鉗的信號采集設備一般由前置放大器,放大器,模數/數模轉換器等構成,神經元電信號先通過前置放大器(headstage)初步放大,后傳輸入放大器進一步放大,再傳入模數轉換器轉化為數字信號,后被計算機采集。下圖顯示的是我們較常使用的AXON和HEKA膜片鉗的一個信號傳輸路徑。
對單細胞形態與功能關系的研究,將膜片鉗技術與單細胞逆轉錄多聚酶鏈是反應技術結合,在全細胞膜片鉗記錄下,將單細胞內容物或整個細胞(包括細胞膜)吸入電極中,將細胞內存在的各種mRNA全部快速逆轉錄成cDNA,再經常規PCR擴增及待檢的特異mRNA的檢測,借此可對形態相似而電活動不同的結果做出分子水平的解釋或為單細胞逆轉錄多聚酶鏈式反應提供標本,為同一結構中形態非常相似但功能不同的事實提供分子水平的解釋。目前國際上掌握此技術的實驗室較少,我國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于1994年在國內率先開展。Eberwine等于1991年首先將膜片鉗技術與RT-PCR技術結合起來運用。
實驗溶液浸溶細胞溶液和微電極玻璃管內的填充液成分對全細胞膜片鉗記錄也是很重要的內容,這關系到封接的容易程度、細胞存活狀態及膜電位的狀態等。在實驗記錄過程中,尤其是神經生物學實驗,需要迅速更換細胞浸溶液濃度以免受體敏感性降低(desensitization)或需要模擬快速突觸反應的壽命。原則上細胞的浸溶液成分或玻璃管內填充液成分應該與細胞外或細胞內間質的成分相似,實際研究中,為了探討某些通道或電位特性,對這些實驗溶液的成分或濃度會作必要調整,沒有哪種溶液是理想的。由此形成了一門細胞學科—電生理學,即是用電生理的方法來記錄和分析細胞產生電的大小和規律的科學。高通量全自動膜片鉗市場價
離子通道的近代觀念源于Hodgkin、Huxley、Katz等人在20世紀30—50年代的開創性研究。美國膜片鉗解決方案
膜片鉗技術實現了小片膜的孤立和高阻封接的形成,由于高阻封接使背景噪聲水平降低,相對地增寬了記錄頻帶范圍,提高了分辨率。另外,它還具有良好的機械穩定性和化學絕緣性。而小片膜的孤立使對單個離子通道進行研究成為可能。單通道電流1.典型的單通道電流呈一種振幅相同而持續時間不等的脈沖樣變化。他有兩個電導水平,即O和1,分別對應通道的關閉和開效狀態。2.有的矩形脈沖簇狀發放時,通道電流不在同一水平,可以明顯觀察到不同數目離子通道所形成的電流臺階,從而可推斷出被測膜片的通道數目。3.有的通道可記錄到圓滑型和方波形兩種形式。4.有些通道開放活動是持續開放,中間被閃動樣的關閉所中斷,形成burst開放。有些通道開放活動是簇狀開放與短期平靜交替出現,形成簇狀發放串(Cluster)美國膜片鉗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