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在Janelia Farm ResearchCampus的吉娜博士小組與來自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王琛博士較近成功將一種新的自適應光學的方法和雙光子顯微鏡結合,研制出一種新的自適應光學雙光子熒光顯微鏡。通過校正小鼠大腦的像差,在視覺皮層的不同深度處均獲得了提高數倍的成像分辨率和信號強度,明顯改進了成像質量,使得原來在鼠腦中不可見或者模糊的細節變得清晰可見,她們成功將該方法應用于老鼠視覺皮層第五層(約500μm)的形貌結構成像和鈣離子功能成像。這一新的自適應光學方法,使得在小鼠深層區域成像中獲得近衍射極限的成像分辨率成為現實。這一成果發表在較新一期的《Nature Methods》。雙光子顯微鏡的原理是什么?美國熒光雙光子顯微鏡光刺激
光學顯微鏡從1590年發明以來,不斷發展,促進生命科學日新月異的發現,幫助人類逐層打開生命本質的大門。同時,生命科學的發展不斷給光學顯微鏡提出新的要求,促使成像理論和技術持續更新迭代。科學進入21世紀,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在體外研究細胞和組織,需要能夠更真實地探索生命,在體內實時觀察細胞的發生和變化。此時,雙光子顯微鏡進入了科學家的視野。在高光子密度的情況下,熒光分子可以同時吸收兩個長波長的光子,然后發射出一個波長較短的光子,其效果和使用一個波長為長波長一半的光子去激發熒光分子是相同的(圖1)。如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在單光子激發時,在波長為350 nm光的激發下發出450 nm熒光;而在雙光子激發時,可采用700 nm的激發光得到450 nm熒光。國內雙光子顯微鏡investigator雙光子顯微鏡有哪些分類呢?
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不是什么新技術,早在20多年前就有了,目前已經在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中廣泛應用。幾年前雙光子**過期后,已經推出自己的雙光子顯微鏡的廠家估計不少于10家以上。即便如此,世界上很多實驗室都搭雙光子,自己搭的好處有很多,首先是便宜,尤其是實驗室已經有飛秒激光器,那就更很省錢了。其次是靈活,可以選擇針對特殊用途的搭配,改動也靈活。結束后的好處就是可以鍛煉隊伍,一趟走下來可以把新手帶出來,后期維護也更加自由。當然壞處也不少,首先是操心,特別是第1次搭的時候,開始要想方案,后來要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其次是花時間,加上買配件的時間,比買一臺現成的商業化雙光子耗時長。現在已經有不少關于如何搭雙光子顯微鏡的文章,各種protocol,大多是老外寫的,中文的較少。其實完全自己搭一套好用的系統還是不容易的,尤其是沒有經驗的時候,容易走彎路,多花錢,也多花時間,再加上雙光子的重要器件都需要從國外購買,在國內買這些東西耗時較長。因此,我想總結一下我們的經驗,貼出來分享,希望能幫到想自己動手的實驗室
共聚焦顯微可以呈現這么漂亮的圖像,是不是什么樣品都可以用共聚焦顯微鏡拍拍拍.....得到各種各樣清晰漂亮的圖像呢?答案是否定的,任何事物都有優缺點,何況一臺儀器呢,共聚焦顯微鏡也是有自己的局限,共聚焦有哪些局限呢:1.共聚焦顯微鏡只能拍攝約200um以內的的樣品,對于厚的或者樣品不能進拍攝;2. 共聚焦顯微鏡由于是逐點進行掃描,對樣品的光毒性還是比較大的,特別是拍攝活細胞樣品時就更容易對樣品進行淬滅;3. 由于光照射的區域幾乎能通過這個Z軸的層面,所以對于空間定點光刺激的實驗定點位置就不是特別精確;并且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沒有純紫外進行激發,對于一些特殊激發波長的實驗,效率非常低。雙光子顯微鏡是結合了雙光子技術和掃描共聚顯微鏡的一種新型熒光顯微鏡。
第二代微型化雙光子熒光顯微鏡 FHIRM-TPM 2.0,其成像視野是該團隊于2017年發布的代微型化顯微鏡的7.8倍,同時具備三維成像能力,獲取了小鼠在自由運動行為中大腦三維區域內上千個神經元清晰穩定的動態功能圖像,并且實現了針對同一批神經元長達一個月的追蹤記錄。在一批“早鳥項目”中,該系統已被多個研究組應用于不同的模式動物和行為范式,如小鼠的社交新穎性識別、斑胸草雀受調控后大腦特定神經元變化、新型神經遞質乙酰膽堿探針的傳導適應性分析以及獼猴三腦區成像等多項研究。雙光子顯微鏡已成為較厚有生命體生物組織三維成像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進口激光熒光雙光子顯微鏡掃描深度
雙光子顯微鏡能夠進行光裂解、光轉染和光損傷等光學操縱。美國熒光雙光子顯微鏡光刺激
像差問題一直困擾著光學領域的工作者。像差會使光波前發生形變,不僅降低成像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使得很多時候我們只能“霧里看花”,更甚者,產生贗像,或無法獲得有意義的圖像。像差問題對雙光子成像的影響尤為嚴重,因為在那里,熒光信號對入射光強度的依賴是平方關系,一旦入射光波前形變,不僅聚焦強度大幅下降,成像分辨率也急劇惡化。因此,如何解決像差問題,實現,例如小鼠大腦皮層,深層區域的高質量成像成為光學成像發展中相當有挑戰性的問題之一。美國熒光雙光子顯微鏡光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