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推行馬鈴薯主食化以來,馬鈴薯從簡單用作炒菜到做成主食、小吃、休閑食品,日益豐富著中國人的餐桌,成為繼小麥、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糧。在加工領域,食品科研人員以馬鈴薯全粉和鮮薯為原料,研發出了很多馬鈴薯主食化產品,主要有大眾消費類:包括饅頭、面條、米粉、復配米四種食品,對應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消費者;地方特色主食:西北和華北地區很早就有將馬鈴薯做成主食吃的傳統,當地老百姓把馬鈴薯打成漿搗成泥,蒸煮烤炸各顯神通,做成搗糕、馓子、馕等等特色美食。而在西南地區,傳統的糍粑,年糕、米線等地方小吃,一部分已經走上了馬鈴薯加工的工業化生產線;馬鈴薯全粉選擇原料的優劣對制備成品的質量有直接影響。北京半成品用馬鈴薯全粉雪花粉
目前只有少數品種能用于全粉加工:以新鮮馬鈴薯為原料,經清洗、去皮、挑選、切片、漂洗、預煮、冷卻、蒸煮、搗泥等工藝過程,經脫水干燥而得的細顆粒狀、片屑狀或粉末狀產品統稱之為馬鈴薯全粉。國家推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讓小土豆成為餐桌上的主食,既要用全粉制成饅頭、面條等以及綜合利用產品,更是著眼于馬鈴薯高產、全粉營養性、易貯藏等特點的選擇。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馬鈴薯都能用于全粉加工,目前只有少數幾個品種生產出的馬鈴薯能夠用于全粉加工。山東面包用馬鈴薯全粉生產廠家馬鈴薯全粉具有產品復原效果好、口味正等特點。
全粉生產需要把握好以下幾點:干燥:馬鈴薯在干燥床中進行干燥后就可包裝入袋。干燥后的全粉水分需要控制在6%~8%,要是水分過高,不宜久藏。當前,我國是全球馬鈴薯生產大國,年種植馬鈴薯8600多萬畝,產鮮薯1億多噸。馬鈴薯栽培覆蓋全國15個主產省區。因此,我國全粉的80%主要用于生產膨化食品,譬如膨化薯條、薯片等休閑食品。其實,作為一種營養豐富的高級食材原料,全粉還有很多想象空間。譬如去慕尼黑旅游,不能錯過的除了黑啤還有烤豬手。烤豬手的搭配是一顆金燦燦的土豆,但這顆土豆不是真的土豆,而是由全粉做成土豆形狀的薯泥美食。在西餐中,還有很多這樣的薯泥菜品。
預煮、蒸煮斷粒蒸煮的目的是使馬鈴薯熟化,以固定淀粉鏈。先經預煮,溫度為68℃,時間15min后蒸煮,溫度為100℃,時間15min~20min;之后在混料機中將蒸煮過的馬鈴薯片斷成小顆粒,粒度為0.15mm~0.25mm。調整馬鈴薯顆粒在流化床中降溫,溫度為60℃~80℃,直到淀粉老化完成。要盡可能使游離淀粉降至1.5%~2.0%,以保持產品原有風味和口感。干燥、篩分經調整后的馬鈴薯顆粒在流化干燥床中干燥,干燥溫度為進口140℃,出口60℃,水分控制在6%~8%;物料經篩分機篩分后,將成品送到成品間中貯存,不符合粒度要求的物料,經管道輸送至混料機中重復加工。包裝成品間中的馬鈴薯全粉經自動包裝機包裝后,將成品送至成品庫存放待銷或做成系列產品。
馬鈴薯全粉對面團粉質特性的影響:混和粉的吸水率隨著馬鈴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大幅度增加。面團的形成時間呈先減小后增加的趨勢,當馬鈴薯全粉的添加量在30%范圍內,面團的形成時間均比空白組短。面團的穩定時間與馬鈴薯全粉的添加量極明顯負相關,弱化度與馬鈴薯全粉的添加量極明顯正相關。添加馬鈴薯全粉后混合粉中面筋蛋白的含量相對降低,導致面團的穩定時間下降,耐剪切能力弱化。馬鈴薯全粉對面團拉伸特性的影響:面團的拉伸阻力、延伸度、至大拉伸比例和拉伸面積與馬鈴薯全粉的添加量極明顯負相關。馬鈴薯全粉生產方式:將選好的原料送入料斗中,經過帶式輸送機,對原料進行稱量,同時進行挑選。北京焙烤零食馬鈴薯全粉規格
雪花全粉則其成品形體象“雪花”片狀,故稱馬鈴薯雪花全粉;北京半成品用馬鈴薯全粉雪花粉
農業部于2015年提出馬鈴薯主糧化戰略,預期2020年馬鈴薯產量一半以上作為主糧食用。戰略提出后,食品領域掀起了馬鈴薯主糧產品研究熱潮。馬鈴薯主糧化將實現馬鈴薯由副食向主食的消費轉變,利用馬鈴薯加工饅頭、面條等主食,使我國人們的主食消費由溫飽向健康轉變,屆時馬鈴薯將成為我國的第四大主糧。馬鈴薯營養豐富,具有多種保健功能,但鮮薯水分含量大且不易儲存,加工成馬鈴薯全粉后既能保持馬鈴薯的營養成分和風味物質,又能方便馬鈴薯系列主食的加工與開發。北京半成品用馬鈴薯全粉雪花粉
甘肅愛味客馬鈴薯加工有限公司總部位于張掖市民樂生態,是一家生產,加工,銷售薯類食品; 作為國內馬鈴薯雪花全粉生產的首領企業,我們一直與食品工業和餐飲服務行業的企業有著長期良好的合作,我們的產品廣泛應用于休閑食品,馬鈴薯制品,即食土豆泥、烘焙、裹粉、食品配料、魚餌和湯料等。"的公司。愛味客深耕行業多年,始終以客戶的需求為向導,為客戶提供***的馬鈴薯雪花全粉,馬鈴薯粉,馬鈴薯全粉,馬鈴薯顆粒粉。愛味客不斷開拓創新,追求出色,以技術為先導,以產品為平臺,以應用為重點,以服務為保證,不斷為客戶創造更高價值,提供更優服務。愛味客始終關注自身,在風云變化的時代,對自身的建設毫不懈怠,高度的專注與執著使愛味客在行業的從容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