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公園的土地來源于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鎮縣相關單位提供的公有土地。每一市民農園的規模約有2公頃。大約50戶市民組成一個集團,共同承租市民農園。租賃者要與相關單位簽訂25~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決定如何經營,種花、植草、種菜或栽樹、養花等,相關單位都不加干涉,但其產品卻不能出售。如果承租人不想繼續經營,可以中途推出或轉讓,市民農園選出的管委會選出新的承租人繼續租賃,新承租人要承擔原承租人合理的已投入的費用。德國市民農園呈興旺之勢,其產品總產值占到全國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德國市區農園的形式有很多種,滿足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需求, 比如:Gemeinschaftsgarten, Internationale Garten提供了城市人民結交朋友,與大家一起交流經驗的機會,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還有些移民思念家鄉的食物,但是卻不能在市場上買到,于是自己種植。利用城市廢棄物資源開展有機農業,為城市帶來環保的同時還提升了農產品的健康價值。遼寧都市農業種植
城市庭院農業,利用陽臺、店鋪的有限空間,種植優異、定制的農產品,再銷售給特定的消費群體,“微農業”這種小型、精品農業經營模式近年來在城市里受到了很多的關注。微型菜園、微型農場等廣受城市居民歡迎,是生活新風尚的重要體現形式。“微農業”普遍具有規模小、時尚、新鮮的特點。它所滿足的,是城市快節奏生活下的人們,對于新鮮、安全農產品的需求,以及對于農業生產過程的好奇。城郊特色農業,主要有采摘農業、體驗農業、設施農業等休閑農業和高值農業。該種農業以城市消費者到“田”消費或農超對接、社區配送為主要消費形式,以社區團購、線上體驗、凈菜配餐等新的營銷模式迅速普及,是食品短鏈經濟的重要實現形式。江門市現代都市農業研究開展綠色農業和農村的傳統農業,在城市中還可以開展新型重合式農業,更加適應城市消費市場的需求。
都市農業是指在都市化地區,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為人們休閑旅游、體驗農業、了解農村提供場所。換言之,都市農業是將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等“三生”功能結合于一體的產業。都市農業與城郊農業都是依托城市、服務城市、適應城市發展要求,納入城市建設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建設的農業。但二者還有不同點,城郊農業主要是為城市供應農副產品,滿足城市商品性消費需要為主,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位置居于城市周邊地區。而都市農業是為滿足城市多方面需求服務,尤以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功能為主,是多功能農業,發展水平較高,位置在大城市地區,可以環繞在市區周圍的近郊,也可能鑲嵌在市區內部。至于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旅游農業等,都是都市農業的一些具體經營方式,不能說它們本身都是都市農業,根據經驗分析,只有大城市人均GDP達到2000—3000美元左右的時候,就可能進入了都市農業階段。
到目前為止,日本已發展出3種主要的都市農業模式:(1)觀光型農業,即設立菜、稻、果樹等田園,吸引游人參觀體驗,其實質是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2)設施型農業,即在一定范圍內運用現代科技與先進的農藝技術,建立現代化的農業設施,一年四季生產無害農副產品;(3)特色型農業,即通過有實力的農業集團建設一些有特色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并依托先進的科技進行深層次開發,形成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特色農業。日本都市農業的發展趨勢:一是生產逐漸規模化,以提高都市農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二是農業結構逐步調整。逐漸淘汰效益低、成本高的農產品,綠色保健品大量生產;三是生產手段向全自動化、設施化、智能化發展,尤其是蔬菜、水果特別明顯;四是農產品批發市場逐步完善;五是生產經營管理向網絡化方向發展。垂直農業的種植技術,打破了傳統農業的規律,極大地提升了城市農業的效益和產量。
2017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8.52%,大城市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普遍超過85%。都市農業地區毗鄰城市,在承接城市先進要素回流方面具備先天優勢,都市圈是鄉村振興較有利的地域空間,都市農業高質量發展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城市居民新期待為都市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2017年我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3%,一次達到聯合的國家劃分的20%至30%的富足標準,也進入了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新時期。城市居民對農業的期待更高,不只要“吃得優異、吃出個性、吃出風味”,更要看得到青山綠水、聆聽到蛙鳴鳥叫、感受到鄉俗風情。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都市農業的新使命。大中城市有責任有義務率先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向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優異的“菜籃子”產品、更加宜居的生態環境、更加愉悅的生活體驗。城市農業正是利用城市的人口和經濟規模獲得了迅速發展。浙江高科技生態農業建設
利用廢棄物資源進行城市農業種植,環保又可持續。遼寧都市農業種植
我們注意到,圍繞著鄉村振興這一大主題,很多企業利用其自身優勢開始加入到這一農業體系的大變革中。但由于城鄉二元的巨大鴻溝、生產要素流通的阻塞,都面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問題。例如,近年來農產品直播帶貨雖然能夠幫助農民增長銷售收入,但農產品的品控問題難以介入及保障;多地城市周邊都出現了精品農業模式,但整體產量仍受制于我國耕地單產的約束,生產水平沒有難以出現本質改變。究其原因,還是由于我國整體城鄉發展階段的限制,離高質量都市農業的發展目標尚有差距,一是勞動生產率較低、規模偏小、主導帶動作用較弱和人才短缺等農業自身發展問題;二是農業與科技融合度低,一二產融合問題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一二三產的系統性融合更是需要更長維度的沉淀和改造周期。遼寧都市農業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