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葬:長青園骨灰林基地(朝陽區)、長安園骨灰林基地(海淀區)、景仰園骨灰林基地(昌平區)。花葬:豐臺區的思親園骨灰林。為深化殯葬革新,推行節地生態葬,即骨灰海葬和通過撒散、深埋等不保留骨灰、不留標識、不單獨留名的草坪葬、樹葬等生態葬式,深圳市民政局日前印發《深圳市節地生態安葬獎勵辦法》,自2018年10月1日起,若深圳市戶籍逝者骨灰海葬,每具骨灰可獲得3000元獎勵,其他節地生態安葬則按每具骨灰1000元的標準予以獎勵。選擇生態葬也可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葬禮費用通常較為合理。長寧自然生態節地葬服務
對此孫志兵建議,可在前期將大家的需求進行細分,“可以設計一次性安葬不需祭拜的片區,需要祭拜的則規劃出配套用地,或者約定每年公司進行公祭。”其實,在清明期間,廣州各個墓園也推出了清明集中祭掃活動,市民可自行報名參加。據了解,今年清明前后,廣州市銀河烈士陵園管理處、番禺區殯儀館、祥和陵園等殯葬服務單位陸續開展生態安葬集中祭掃,全市共約1000余人參加。選擇生態葬,希望離開時自由自在,今年清明,在大家忙著祭掃時,周女士的目的地并不是墓園,而是海邊。去年9月,周女士的父親離世后,她為父親選擇了海葬。長寧自然生態節地葬服務生態節地葬可能選用可種植的植物和樹木,將遺體化作新生之源。
杭州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工作人員蔣增鋼告訴記者,一直以來,杭州市積極推動節地生態安葬設施建設,推廣各類節地生態葬式葬法。如自1989年起組織集中江葬30次,在臨平區建成我省較大的骨灰存放設施“安賢百年居”,在余杭區打造“是墓不見墓”集旅游和生命紀念于一體的“徑山如意陵園”;在臨安區創新推廣公益性壁葬公墓;在建德市全域推進骨灰堂建設……逐步引導人員“終歸自然”的生命理念。政策引導與觀念轉變之下,選擇節地生態葬的人數在逐年增加。
民政部下發《關于全方面推行惠民殯葬政策的指導意見》,提出到“十二五”末,全國火葬區將全方面建立基本殯葬服務保障制度,大家的基本殯葬服務今后將由有關部門買單。此次的通知中,民政部表示,要爭取提標增項擴面,合理調整基本殯葬服務減免補貼標準,探索將告別廳租用,普通骨灰盒、紙棺,骨灰生態葬法等納入基本服務項目范疇并擴大惠民殯葬政策受益面,盡快實現城鄉居民全覆蓋。 同時,鼓勵經營性公墓開辟生態公益墓區,提供無償或者低價骨灰安葬服務,引導大家摒棄硬質墓穴和墓志等。 普及生態葬,有利于提高殯葬服務質量,滿足大眾需求。
草坪葬“薄”與“厚”的民間爭論,生態葬如何做到盡孝“厚葬”?盡管從數量上看,生態葬正逐漸成為更多人的新選項,但要實現“身后事”移風易俗并非一件易事。在蔣增鋼看來,讓“綠色殯葬”的理念深入人心絕非易事,傳統的殯葬習俗與理念、對“死亡”話題的避諱、來自身邊人的輿論壓力都是殯葬革新推進的難點。“社會上一直有‘子女孝不孝順,看葬禮風不風光’這種說法,就跟有些地方從哭得大不大聲來看孝不孝一樣,其實還是有點‘形式’的味道。”在今年的錢塘江江葬現場,一位逝者家屬說,生前對老人好才是較大的孝順。生態節地葬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適應了現代社會的綠色發展需求。奉賢生態節地葬服務商
社區活動和講座推廣生態節地葬,讓更多人了解其好處與意義。長寧自然生態節地葬服務
“我父親生前聊過這個話題,他當時就說,不用買地,直接撒在海里。”雖然也聽到了不理解的聲音,但在與家人商議后,周女士在當地民政部門報名參加了集體海葬儀式。“選擇海葬的方式送親人然后一程是對的,雖然有‘入土為安’的老規矩,但是我覺得不用再經歷這人世間的苦楚,就放他自由吧,歸入大海,萬里浩瀚,天地長輝,海在魂在。”回來后的周女士在社交平臺寫下了她的感想。她告訴記者,以后每年都會帶著鮮花去海邊住幾天,“不僅思念親人,也能‘陪陪他’。”長寧自然生態節地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