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葬距離“深入人心”還有多遠?預計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占比超過30%,社會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林軍認為,當前節地生態安葬在推進過程中依然存在不小難度,其中較需要突破的是傳統喪葬觀念帶來的障礙和安葬形式創新上的不足,需以轉變觀念先行,同時做好設施建設、服務優化等方面的工作。參加海葬活動的潘先生送走了沒有后人的大哥。他說,福州的公益海葬活動不花一分錢,活動開展也井然有序,唯獨感覺親人骨灰撒進海里后,心里空蕩蕩的,似乎少了些許寄托。社區中可建立生態紀念林,成為家庭多代共享的追思空間。南橋合葬生態節地葬服務
對于管理了念親堂十幾年的劉尚民來說,這不止是一份工作,更是對全村的一份堅守。“潮汕地區傳統習俗較為豐富,在喪葬方面,有些陳規陋習一定要摒棄,但是有些好的,比如家族團結的觀念就一定要傳承下來。”劉尚民深有感觸地說,“這里之所以命名為‘念親堂’,就是告訴后輩們要懷念故去的先人,更要珍惜現在的親人,增強家族凝聚力、認同感和親切感。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努力做好全村的殯葬革新工作,更好地服務本村村民和周邊百姓。”南橋樹葬生態節地葬規定生態節地葬使得紀念逝者可以在更為輕松和歡迎的氛圍中進行。
2022年,潮州市民政局印發了《潮州市生態安葬獎勵辦法》。生態安葬活動堅持以自愿為原則,潮州市戶籍居民、常住潮州市的外地戶籍居民均可在指定時間和地點,報名參加潮州市民政局組織的生態安葬活動,對于符合條件且不設立專位祭祀的潮州市戶籍居民,每份骨灰可享受1000元一次性獎勵。潮州市各村委會針對本村村民選擇進行遺體火葬者,還會給予額外獎勵。據楓二村黨委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劉尚民介紹,念親堂每年都有祭拜活動,為此專門設立了祭拜大廳,規定香燭、祭品都不能帶進去,統一放在大廳祭拜臺上,并有專人看管。在離念親堂不到500米的地方,還專門建成了微型消防站,既防患于未然,又保障村民安全。
記者采訪中發現,目前節地生態葬不被更多人接受的原因集中在“生態葬是不愿意花錢,是隨便葬、薄葬,會被人說閑話”。似乎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傳統的“入土為安”就是“厚葬”,而生態葬等其他形式都是“薄葬”。對此,殯葬行業從業者、浙江安賢園副總經理單璐認為,“生態葬是隨便葬、薄葬”這種想法很不客觀,“可能是‘望文生義’了。來現場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每一次生態葬都有它獨特的儀式感。我一直覺得,人類較珍貴的是記憶,軀體終有消亡,我們通過較新的科技手段把較珍貴的記憶長久保存下來,這才是真正的記住和緬懷。”生態葬讓生命在綠樹環抱中安息,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節地生態安葬方式有哪些?骨灰撒散,將骨灰緩緩撒進大海、大江,用花瓣寄托對親人的哀思,人從自然來,又回歸到自然中去。樹(花)葬、草坪葬,不需要大面積的土地來建造墓碑和墓園,只需要一個寬廣的綠色草坪,將逝者的骨灰埋葬植被下,就能實現樹(花)葬、草坪葬。壁葬,壁葬墻和普通的墻體高低相仿,略厚些,墻體正面分布著井字形的壁葬格,大小可放入骨灰盒。格位口用石材封死,石材外表面就當作墓碑,刻上碑文。生態葬具有節能、環保、低成本的特點,屬于典型的節約、環保型喪葬方式。生態節地葬中有些選擇,如樹葬,能為社區增添更多綠地及生物多樣性。閔行壁葬生態節地葬服務商
生態節地葬可通過創意設計,開發出具個性化的紀念方式,滿足不同需求。南橋合葬生態節地葬服務
塔葬,相比傳統的墓葬,新型“塔葬”不用骨灰盒,直接將逝者骨灰伴著鮮花在塔內下葬,讓逝者在此回歸自然。按容量,該塔能容納的骨灰至少超萬例,具有明顯的節約用地、價格實惠等特點。為滿足需要,該塔內壁上還設置單獨的格子,用來安放骨灰。太空葬,在歐美國家,一些追求標新立異的人群會選擇太空葬。將裝有逝者骨灰的容器隨著發射衛星的火箭一起在太空中運行,然后火箭掉落大氣層,和流星一樣燃燒蒸發。要求“太空葬”的大多是理念超前、事業突出的成功人士,收費往往高達上萬美元,國內并不多見。南橋合葬生態節地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