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孫志兵建議,可在前期將大家的需求進行細分,“可以設計一次性安葬不需祭拜的片區,需要祭拜的則規劃出配套用地,或者約定每年公司進行公祭。”其實,在清明期間,廣州各個墓園也推出了清明集中祭掃活動,市民可自行報名參加。據了解,今年清明前后,廣州市銀河烈士陵園管理處、番禺區殯儀館、祥和陵園等殯葬服務單位陸續開展生態安葬集中祭掃,全市共約1000余人參加。選擇生態葬,希望離開時自由自在,今年清明,在大家忙著祭掃時,周女士的目的地并不是墓園,而是海邊。去年9月,周女士的父親離世后,她為父親選擇了海葬。生態節地葬,一種綠色環保的安葬方式,以節約土地、保護環境為主要。上海森林葬生態節地葬
記者采訪中發現,目前節地生態葬不被更多人接受的原因集中在“生態葬是不愿意花錢,是隨便葬、薄葬,會被人說閑話”。似乎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傳統的“入土為安”就是“厚葬”,而生態葬等其他形式都是“薄葬”。對此,殯葬行業從業者、浙江安賢園副總經理單璐認為,“生態葬是隨便葬、薄葬”這種想法很不客觀,“可能是‘望文生義’了。來現場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每一次生態葬都有它獨特的儀式感。我一直覺得,人類較珍貴的是記憶,軀體終有消亡,我們通過較新的科技手段把較珍貴的記憶長久保存下來,這才是真正的記住和緬懷。”上海亭葬生態節地葬陵園生態節地葬,讓生命的告別變得更加寧靜、和諧。
近年來,廣東省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堅持保障大家基本安葬需求與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并重,倡導移風易俗,大力推行骨灰海葬、樹葬、花壇葬、草坪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不久前,廣東省民政廳聯合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印發《關于開展2024年全省殯葬革新宣傳活動的通知》,在全省范圍組織開展殯葬革新宣傳活動,倡樹綠色文明殯葬新風,全省各地精心組織、積極宣傳,綠色殯葬逐漸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廣東全省節地生態安葬率超過63%,殯葬事業示范建設工作順利啟動,3個新時代殯葬事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和29個節地生態型公益性公墓示范項目積極探索殯葬事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獨特的儀式感”什么樣?單璐舉了個例子,今年3月30日,“思念互聯·記憶重生”——“融”生態沉浸式追思禮在浙江安賢園舉行,通過數字孿生、人工智能技術、元宇宙等,讓生者和逝者穿越時空“重聚”。通過儀式現場的三面投影,原浙江麻紡織廠退休工人王富榮、林業科學研究員章瑞熾、志愿軍戰士龐晉,三人的生平和照片一一呈現,這個過程既是對逝者一生的回顧,也寄托著生者的無限追思。緬懷儀式后,三位生態葬踐行者被移至生態藝術苑安葬。生態葬介紹:一種符合生態理念、綠色環保的殯葬模式。
現實狀況,從老年人口的喪葬消費需求和公墓單位的現狀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現象值得關注:一是老年人對后事要求到墓地安葬的比例偏大。對城市養老院500位老人進行了專項調查,統計顯示,有326位老人希望后事到公墓安葬,117位老人選擇生態葬,21位老人選擇骨灰撒海,其所占比例分別為65.2%、23.4%和4.2%二是墓地使用面積逐年擴大。遼寧現有經營性公墓95座,總面積約1500萬平方米。2004年全省死亡人口約25.6萬,按城市每個公墓占地1.5平方米(含綠化面積)、農村每個墓地4平方米計算,只2004年,墓地安葬的死亡人口約占地700萬平方米。節地葬趨勢:融入自然,實現可持續發展。奉賢塔葬生態節地葬一條龍服務
許多城市開始推出生態公墓,讓生態節地葬成為一種選擇的主流。上海森林葬生態節地葬
在“花果魚米之鄉”漳州,“生命公園”理念不僅融入了公益性公墓建設,還與當地的自然景觀、特色產業相銜接。在龍文區郭坑鎮扶搖村,生命公園保留了龍眼園林中原有的階梯式地貌,稍作平整,在林中設置生命里程碑;在龍海區白水鎮方田村,天然石頭被植入孝親文化,成為一道風景;在華安縣湖林鄉上田村,整體風格則以櫻花為主題……漳州市在公園用地、建設模式、樹木選材等方面開展積極探索,建設別具地方特色的生命公園。長泰區民政局局長王泳中說,以生命公園的形式修建骨灰安葬設施,并因地制宜設置草坪葬、樹葬、花葬等節地生態安葬形式,不僅一改傳統陵園壓抑氛圍,還能較大限度保護耕地、林地及生態環境。上海森林葬生態節地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