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蛋白菊屬于被子植物門綱、雙子葉植物綱、菊科,原產于美洲。它株型美觀,葉片心形,頭狀花序,花量大,花果期長達3--5個月。種子為瘦果,心臟形,扁平,邊緣有薄翅,褐色。還是營養豐富的蜜源植物。可作為強壯劑、補劑,具有吸收紫外線、抗輻射、消焱鎮痛、抗氧化、亢菌以及去除自由基、亢衰老等作用,是很有價值的天然原料。也可應用于口腔護理、護膚保養、洗浴和化工等產品。營養價值豐富,可食用。據分析測定:每100克干物質中,粗蛋白為26%,粗脂肪為3%,粗纖維為26%,含有18種氨基酸、SOD、黃酮類、胡蘿卜素、VC、VB、VE以及磷、鈣、果糖、多種微量元素等。新鮮葉片和嫩莖中的蛋白質含量更是高于牛奶,而且不含擊素和亢生素。蛋白菊是一種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都非常強健的一種多年生菊科植物。百色蛋白菊發展前景
同時,我們從更高的維度和視角來看待大葉蛋白菊在新疆民族地區的種植推廣。如果大葉蛋白菊能夠在新疆大規模推廣種植,不僅能夠解決飼料短缺從而帶動當地畜牧業的發展,也必將會有效提高當地少數民族**的收入水平。只要少數民族**收入水平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們必然會更加相信黨和正府全心全意為各族**謀福利的宗旨,民族團結也就有了保障。更重要的的是,我們可以通過大葉蛋白菊的推廣種植這個能給當地少數民族**帶來實實在在利益的項目為依托,增加新疆有關農村地區基層組織與少數民族**的接觸聯系機會,從而為消除誤會、增強信任創造條件。所以我們說,大葉蛋白菊項目在新疆的推廣種植有著多重的效益,除經濟和生態效益外,其社會和正治效益不應受到忽視。桂林蛋白菊栽培技術蛋白菊還是營養豐富的蜜源植物。
大葉蛋白菊,新興好蛋白牧草。一次種植,數十年收割。大葉蛋白菊屬菊科多年生雙子葉植物。它是我國科學家經過十多年精心研究,采用生物育種技術,通過反復實驗,培育成功的高產好飼草、人畜兩用的好蔬菜。大葉蛋白菊一年可收多茬,畝產居高。耐收割,零下39度安全過冬,40度高溫不瘦葉。生產期內平均45天收割一柱,水肥光照充足,管理到位,在耕地種植自北到南產量可達10至25噸。每畝大葉蛋白菊可產5-10噸干料,18%蛋白質,年畝產蛋白質900-1800公斤,畝產蛋白質總量是大豆的5-6倍,玉米的10倍以上,其蛋白質及微量元素含量均超過苜蓿、菌草等其他牧草。
大葉蛋白菊屬于被子植物門綱、雙子葉植物綱、菊科,原產于美洲。主要優勢如下: 1.營養豐富。據分析測定:每100克干物質中,粗蛋白為26.78%,粗脂肪為3.51%,粗纖維為26.27%,含有18種氨基酸、SOD、黃酮類、胡蘿卜素、VC、VB、VE以及磷、鈣、果糖、多種微量元素等。 根據2017年試驗區檢測結果,新鮮葉片和嫩莖中的蛋白質含量為3.9%,高于牛奶0.9%。不含幾素和亢生素。按照大葉蛋白菊的營養成分含量等綜合評定,是不可多得的生物技術的植物新品種。 2. 新奇蔬菜。葉子、嫩莖和花使用水焯后,可以涼拌、炒菜、燉湯、做餡、配菜等,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也可以加工成干菜以及加入其它食品中。開發前景非常廣闊。蛋白菊可食用,葉子、嫩莖和花用水焯后,可以涼拌、炒菜、燉湯、做餡、配菜等,是美味佳肴。
問:大葉蛋白菊品種及其一體化項目是怎么樣的? 答:大葉蛋白菊屬菊科植物,因葉大、粗蛋白含量高而得名。由中科院高科技產業化磚家楊愛民教授團隊經十數年精心培育、研發和總結,形成大葉蛋白菊種養一體化項目。項目通過種、養、游、科、工、貿“六業并舉”,實現一、二、三產業聯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該項目適合區域組織,整體實施,整體聯動,實現項目振興,突出區域經濟發展特色。同時,也非常適合個體種植、養殖戶作為致富項目,單項操作。 幾年前,作為成都市三級(市縣鎮)人大袋表“結對幫扶”項目,大葉蛋白菊種養一體化項目落戶金堂縣馬鞍村(現竹篙鎮鳳凰社區),楊教授親臨指導栽培和繁育。大葉蛋白菊示范項目,由四川康養原鄉新興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承擔示范基地建設和推廣,獲得成功實踐。蛋白菊再生能力強,抗病害能力強,供草期長,產草量高。桂林蛋白菊栽培技術
蛋白菊是一種產量高飼用價值高的優良牧草品種。百色蛋白菊發展前景
蛋白菊根系發達,播種前必須深耕土地,施足底肥,春播秋播均可,一般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種植,每畝地點播量為2兩種子,播種深度以2厘米左右為宜,播種行距50-60厘米,株距為40-50厘米,一般每畝保持有效苗2000棵左右,一般播種后7-14天可出苗,待出苗整齊后,要及時灌溉澆水并追施氮肥,每畝可施尿素10千克,以促進小苗快速生長。 蛋白菊干物質蛋白含量達到26%左右,脂肪在3.5%,粗纖維在26%左右,營養豐富,草質脆耐多汁,有松香味,氨基酸含量齊全,鮮草可直接喂牛、羊、豬等家禽家畜。每畝鮮草可分別養3-5頭牛、20-30只羊、25-30頭豬、200只兔子等,可替代口糧30%-80%,并比喂其它普通草同期增重20%以上,是一種產量高飼用價值高的優良牧草品種。百色蛋白菊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