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是出現于中生代多樣化優勢的陸棲脊椎動物。“恐龍”一詞是日本生物學家對英文Dinosauria即“可怕的蜥蜴”(恐蜴)的翻譯,并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恐龍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較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消亡于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在1861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于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關系。恐龍大世界,精彩近距離。云南趣味恐龍展舉辦
在1861年發現的始祖鳥(早期認為它是較早的鳥類,近期研究認為其更可能屬于原始恐爪龍類)與美頜龍形態相似,差別在于始祖鳥化石有明顯的羽毛痕跡(美頜龍雖然也有羽毛,但它們很原始),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食肉恐龍具有原始羽毛,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從1970年以來,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后代,近年來的研究都傾向于把鳥類直接歸入虛骨龍類(包括霸王龍、竊蛋龍、恐爪龍等)。鱷魚則是另一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系較非鳥恐龍與鳥類遠。非鳥恐龍、鳥類、鱷魚都屬于初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率先出現于晚二疊紀,并在中三疊紀成為優勢動物群。云南趣味恐龍展舉辦恐龍零距離,恐龍展等你。
大約兩億年前,恐龍的足跡遍布整個世界。它們的種類很多,形態更是干奇百態。雷龍是一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它每走一步,就會發出好似雷鳴般的響聲。梁龍的身體很長,從頭到尾足有20多米。仿佛是一架會移動的吊橋。劍龍的背上長著兩排三角形的劍板,尾巴上還長著四支利劍一樣的尾刺。三角龍臉上長著三只大角,每只都足有一米長-這樣的臉型,讓任何動物都忘而生畏。魚龍長得很像海豚,它可以潛入水中尋找食物。翼龍的身體兩邊長著寬大的翅膀,它展翅高飛時,就像在天空中飛翔的輕型飛機霸王龍是兇猛無比的肉食恐龍。它很大的腦袋,短短的身子,牙齒就像鋒利無比的小刀。而傷齒龍并不是長著受傷的牙齒,而是長著能讓動物受傷的牙齒。大約在六千五百萬年以前,恐龍突然神秘消失。恐龍滅絕的原因是個未解之謎,我猜想可能是因為小行星撞地球、自相殘殺
爬行動物是產卵的,以前人們假設恐龍也這樣。不過直到20世紀20年代,一支美國探險隊到蒙古尋找恐龍化石時,才獲得較初的證據。科學家不只找到了恐龍的遺骨,還找到了它們留下的巢和巢里的蛋。這些恐龍都是一種小型的角龍——原角龍。活著時,它的大小就像一只現代的羊。它的蛋是鵝卵形的,大約寬75厘米,長15厘米,多至30只,以蛋尖向內,在巢中螺旋狀排列。巢位于沙中的一個洼處,因為原角龍生活在一個多沙的地方。很多雌龍似乎在同一個集中產卵。很偶然,在其中一個巢中,找到了一只吃蛋恐龍——一偷蛋龍的化石骨骼。看來似乎這只動物在偷襲這巢時,被沙暴壓死了。自那以后,很多其他種類恐龍的蛋相繼被發現了。恐龍云集之展,想看兩不厭。
阿馬加龍是一種很奇怪的蜥腳類恐龍,它背上有兩排鬃毛狀的長棘,有人推測它的用途是為了迷惑食肉恐龍,使它們認為阿馬加龍很大,不適合捕殺。從中生代侏羅紀到白堊紀,在南半球曾有一塊超大陸“岡瓦納”。在象征岡瓦納的恐龍中,有一種在脖子后方有兩列長棘刺的蜥腳類。這就是阿馬加龍。阿馬加龍是叉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與下白堊紀的南美洲。它是小型的蜥腳下目恐龍,約有10米長。它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有著長及扁的頭顱骨及長頸,與其親屬叉龍相似。但是,在它的頸背有一對平行的棘,比其他蜥腳下目恐龍為高,這可能是用作支撐皮質帆狀物。恐龍化石,流連忘返。云南趣味恐龍展舉辦
恐龍率先游,一舉到洪荒。云南趣味恐龍展舉辦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只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于恐龍"的說法。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比較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較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厘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兇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統治了地球大約8000萬年。云南趣味恐龍展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