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油成為全球非常規巖芯石油勘探開發的亮點領域,通過解剖國內外致密油實例,可歸納出以下地質特征: 發育微 納米 級 孔 喉 系 統。孔 喉 半 徑 小,主 體 直 徑 40 ~ 900 nm,孔隙結構復雜,喉道小,致密砂巖油儲集層 泥質含量高,水敏、酸敏、速敏嚴重,因而開采過程 易受傷害,損失產量可達 30% ~ 50% 。 致密油 層非均質性嚴重。由于沉積環境不穩定,致密砂層 厚度和層間滲透率變化大,有的砂巖泥質含量高, 地層水電阻率低,油水層評價困難較大。由于孔喉 結構復雜,吼道小,毛細管壓力高,原始含水飽和度 較高( 一般 30% ~ 40% ,個別達 60% ) ,原油密度多 小于 0. 825 g /cm3。 發育天然裂縫系統。巖石 堅硬致密,但存在不同程度裂縫,一般受區域性地 應力控制,具有一定方向性,對油田開發效果影響 較大,裂縫既是油氣聚集的通道,也是注水竄流的條件,且人工裂縫多與天然裂縫方向一致。毛細管孔隙:流體在外力作用下可自由流動(一般砂巖)。低場時域核磁共振非常規巖芯技術特色
開展致密油、頁巖油形成條件和分布規律研究,致密油、頁巖油富集參數,建立不同類型的地質預測方法。開展大尺度致密油、頁巖油分布的物理與數值模擬,可揭示地層條件下致密油、頁巖油的分布及富集規律; 開展致密油、頁巖油資源評價模型及方法研究,可建立評價模型及標準,探索其分布范圍及邊界確定方法,極終評價中國大陸主要盆地致密油、頁巖油地質、技術可采資源量。開展致密油勘探開發先導區試驗研究,可確定致密油富集區評價參數、制定評價標準和建立評價方法。評價出致密油富集區與重點勘探區,明確頁巖油有利區。磁共振非常規巖芯液體飽和度檢測烴類流體在孔隙空間中的位置與鹽水不同,通常占據較大的孔隙。
常規巖芯油氣是以圈閉和油氣藏為研究對象,圈閉是重要,學科基礎是浮力圈閉成藏理論。傳統石油地質研究強調從烴源巖到圈閉的油氣運移,尋找有效聚油圈閉是油氣勘探的重要。圈閉是油氣聚集的基本單元,生、儲、蓋、圈、運、保六要素是評價圈閉有效性的關鍵,即油氣生成、運移、聚集和保存等多種地質條件的時空配置,是常規巖芯油氣勘探實踐的重要內容。按照圈閉定型時間與大規模油氣排聚時間的匹配關系,可分為早圈閉型、同步圈閉型和晚圈閉型3種類型。只有那些在油氣區域性運移以前或同時形成的圈閉,即早圈閉型與同步圈閉型對油氣的聚集才有效。油氣地質研究的目標是有利圈閉、確定有效聚油氣圈閉,關鍵是編制出“兩圖一表”,即圈閉頂面構造圖、油氣藏剖面圖和圈閉要素表。
海相頁巖油與陸相頁巖形成與分布特征: 陸相頁巖油形成與分布特征:①富有機質頁巖主要形成于二疊紀—新近紀暖室期,整體氣候濕潤,降水豐富,部分靠近海洋的盆地易受海水間歇倒灌影響,形成海陸過渡相沉積,但在陸內干旱氣候帶發育蒸發咸化湖盆。長周期構造演化和中短期氣候變化旋回控制了陸相細粒沉積。②頁巖分布在斷陷湖盆、坳陷湖盆、前陸盆地前淵等負向構造單元中心及其周緣斜坡中心,細粒沉積空間相對局限。③富有機質層段受局部有利沉積微相控制而相對集中分布,有機質普遍以中低成熟度為主,Ro 普遍小于1.0%,有機質類型以Ⅰ型干酪根為主,其次為Ⅱ型干酪根,但受陸源沉積注入影響,局部發育Ⅲ型干酪根;頁巖層段礦物成分復雜,黏土礦物含量高,微納米無機孔隙和微頁理裂縫為主要儲滲空間通道,相對高孔隙儲層“甜點區段”局部富集,流體黏度和密度大,地層壓力和GOR相對較低,單層厚度小且不均質性強。測井作為評價已鉆探地層的經濟方法,在測定孔隙度和流體飽和度方面已經取得了進步。
致密油是一種非常規巖芯石油資源,產層為具極低滲透率的頁巖、粉砂巖、砂巖或碳酸鹽巖等致密儲集層,具有與富有機質源巖緊密接觸,原油油質輕的基本地質特征。在開采方面,也需要利用水平鉆井、分級壓裂等頁巖氣開采的特殊方式。在地質特征、甜點區、資源潛力等方面,致密油與頁巖油均存在差異。 致密油聚集機理則為“近源阻流聚集”或“近源成藏”,區域蓋層或致密化減孔,致使油氣遇阻,不能運移進入更遠圈閉。形成包括烴類初次運移和烴類聚集兩個過程,烴類初次運移受源儲壓差、供烴界面窗口、孔喉結構等控制,近源烴類聚集主要受長期供烴指向、優勢運移孔喉系統、規模儲集空間等時空匹配控制。核磁共振孔隙度值通常落在共密度值的±1pu內。小核磁非常規巖芯分析設備
結合流體的T1和T2時間都很短,擴散速度也很慢(小D),這是由于分子在小孔隙中的運動受到限制。低場時域核磁共振非常規巖芯技術特色
致密油成為全球非常規巖芯石油勘探開發的亮點領域,通過解剖國內外致密油實例,可歸納出以下地質特征: 發育原生致密油和次生致密油。原生致密油主要受沉積作用影響,一般沉積物粒度細,泥質含量高,分選差,以原生孔為主,大多埋深較淺,未經歷強烈的成巖作用改造,巖石脆性低,裂縫不發育,孔隙度較高,而滲透率較低,多數為中高孔低滲型。次生致密油一般受多種成巖作用改造,儲集層原屬常規儲集層,但由于壓實、膠結等成巖作用,遠遠降低了孔隙度和滲透率,原生孔隙殘留較少,形成致密儲集層。 單井產量一般較低。油層受巖性控制,水動力聯系差,邊底水驅動不明顯,自然能量補給差,產量遞減快、生產周期長,穩產靠井間接替,多數靠彈性和溶解氣驅采油,油層產能遞減快,一次采收率低( 8% ~ 12% ) ,采用注水、注氣保持能量后,或重復壓裂,二次采收率可提高到 25% ~ 30% 。低場時域核磁共振非常規巖芯技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