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故的廣州市民,海葬免收其骨灰撒海服務費用,骨灰海葬活動時無償隨行2名親屬。逝者或者申請人為廣州市戶籍的,選擇在市內經營性公墓進行骨灰還林安葬,如樹葬、花壇葬等,可以申請減免800元骨灰還林費用。目前,廣州多家墓園和部分葬式減免后零收費。骨灰撒海葬。節地生態葬比例緩步上升,節地生態安葬的推廣是一項長期工程,多年來,廣州市殯葬處通過殯儀館、經營性公墓、村(居)紅白理事會等開展基層宣傳、普遍發動。在清明節等窗口期,舉辦生態安葬集中祭掃活動,對接新聞媒體,對生態安葬服務、獎補政策、活動組織情況開展普遍宣傳。普及生態葬,有利于提高殯葬服務質量,滿足大眾需求。奉賢海葬生態節地葬價位
“人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告別?”又是一年清明時。閩江入海口海鷗盤旋,人們站在甲板上,望著骨灰緩緩沉入大海,翻涌的浪花似乎為這個古老命題尋找到了新的答案。2016年,民政部等9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多省份出臺了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具體實施辦法。在福建,或長眠大海,或魂歸草木,隨著各地殯葬革新推進,回歸大自然的生態安葬正悄悄成為新風尚。“繁花作碑,枕浪而眠”3月20日清晨,福州臺江碼頭停泊的兩艘客船解開纜繩,緩緩駛入閩江江心。與尋常不同,客船并未駛向上游繁華都市,而是背離喧囂開向大海。徐匯廊葬生態節地葬陵園許多城市開始推出生態公墓,讓生態節地葬成為一種選擇的主流。
今年1月份,廣州市開展了2024年頭一批骨灰撒海活動,撒海骨灰共485份,此后將繼續集中開展多批次骨灰撒海出海活動。據介紹,廣州于1988年在全國初創骨灰撒海活動,開創了有關部門組織骨灰撒海活動先河,近幾年每年報名參加骨灰撒海活動的市民均超過3500人。為什么越來越多人愿意選擇骨灰撒海安葬?在廣州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副處長周韻看來,較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對于生態安葬方式接受程度的提高。“我曾經遇到不少外省人員多方探尋可以舉辦骨灰撒海活動的城市,因為逝者曾經許下遺愿,希望以回歸大海的方式離開,他們然后輾轉來到了廣東。”周韻表示,生態安葬宣傳工作的開展也讓更多人了解到這項服務。
記者采訪中發現,目前節地生態葬不被更多人接受的原因集中在“生態葬是不愿意花錢,是隨便葬、薄葬,會被人說閑話”。似乎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傳統的“入土為安”就是“厚葬”,而生態葬等其他形式都是“薄葬”。對此,殯葬行業從業者、浙江安賢園副總經理單璐認為,“生態葬是隨便葬、薄葬”這種想法很不客觀,“可能是‘望文生義’了。來現場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每一次生態葬都有它獨特的儀式感。我一直覺得,人類較珍貴的是記憶,軀體終有消亡,我們通過較新的科技手段把較珍貴的記憶長久保存下來,這才是真正的記住和緬懷。”生態節地葬的普及時機恰逢全球環保意識的提升,基于共同價值觀。
王富榮就是上文中鄧志來的母親。鄧志來回憶說:“儀式很溫馨也很讓人感動,我把錄像帶回去給父親,他也很滿意。后來,父親有個老同事得知后,還主動來問生態葬的事。”而對于很多人在乎的“采用生態葬,后代無處祭拜”,其實也是因不了解導致的偏見。如在之江東路六堡江堤處的“杭州市骨灰撒江紀念碑”,民政部門會定期舉行江葬集體追思活動,日常及清明、冬至時節,也常有市民前來追思、獻花;建德樹葬區內設天然石及紀念墓碑,許多家屬還會為逝者種上一棵樹;安賢園則一直通過主題活動、搭建互聯網懷念平臺等方式,隨時隨地將家屬對逝者的思念進行連接,此外還在建設沉浸式追思禮廳,并通過大量的科技手段,讓懷念場景更立體、真實、人性化。節地葬鼓勵使用可降解容器,降低對環境的影響。虹口塔葬生態節地葬服務商
生態葬介紹:一種符合生態理念、綠色環保的殯葬模式。奉賢海葬生態節地葬價位
業內人士:規劃時需建設配套祭掃用地,選擇生態殯葬后,如何在清明時節祭奠已逝親屬呢?記者注意到,在花壇和樹壇邊緣,環繞著兩圈銘牌,孫志兵告訴記者,可在銘牌上放先人照片、名字、生卒年月,或者定制小型墓志銘,還可以定制蓋板保護隱私,方便進行祭掃。在正果萬安園聚福園,有一大片廣場,“專門為祭掃留出的空間,我們不能只談生態葬和單位土地的安葬量,墓園規劃的時候也要綜合考慮諸如祭拜等配套的服務。”在提高單位土地的安葬量的同時,也需要匹配服務用地,“假設一畝地安葬五千位逝者,如果沒有合適的場地,即使錯峰,也辦法滿足大家的祭掃需求。”孫志兵告訴記者,有部分骨灰樓在前期建設時未曾考慮到該方面,導致后期管理困難和維護成本高企。奉賢海葬生態節地葬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