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國學,在學習上對我也大有幫助。正心,顧出國留學網名思義就是端正思想,心里憤憤不平、含有欲望、有所恐懼憂慮,都無法平靜下來。知道了這些,我就可以剔除這些雜念,學習效率就自然提高了。在時間并不長的一個寒假的學習里,《大學》這本書讓我讓我了解到了不少的國學知識,讓我在正常學習中還能忙里偷閑,了解一些古人的東西。各種各樣的國學名著像一座連接現代與古代的時空隧道,我穿越其中,看到了許多新鮮事。愿國學伴我行。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里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就應該更好地繼承并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國學培訓國學智慧,照亮人生路。
國學對于個人品德修養的塑造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弟子規》為例,“首孝悌,次謹信”,將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放在前面,凸顯了家庭倫理道德的基礎地位,同時強調做人要嚴謹、守信,為我們的日常行為規范了準則。《大學》中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理念,更是將個人品德修養視為實現更高人生目標的起點,只有先修養好自身品德,才能治理好家庭,進而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從歷史故事中也能汲取品德修養的養分,如 “曾子殺豬”,曾子為了堅守對孩子的承諾,不惜殺掉家中的豬,以實際行動向孩子傳遞誠信的重要性,這一故事成為千古佳話,時刻提醒著我們誠信乃立人之本。國學通過經典著作、歷史故事等多種形式,深入地浸潤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善良、正直、謙遜、寬容等美好品德,使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以德立身,以品服人,成為品德高尚、有益于社會的人。
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瑰寶,傳承國學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質,使人們共享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道德經》全文五千余字,分為兩部分,上部分為“道經”,下部分則為“德經”。《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該書充滿了哲理和智慧,它所涉及到的內容包括自然之災祥、國政之興衰、植物之枯榮、動物之壽天、家道之禍福以及內圣外王之道、強兵攻戰之術、富國安民之法。老子更是被奉為中國哲學之父。《道德經》之上篇“道經”開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繳。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在這里,老子破天荒的提出“道”這個概念,他認為“道”即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也可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道”分有形、無形兩種端別。無形,乃天地渾濁初分之元氣。有形,則為宇宙眾生萬物產生之命脈。“無,觀于妙。有,觀于端。”宇宙萬物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的。“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是不可以用語言說明的,而是非常精深奧妙,這就需要無形到有形的一個過程。國學智慧指導生活指導人生。
智慧是通過做不斷讀書學習,在實踐中反復磨練積累出來的。中華數千年歷史中,涌現出無數高智慧人才,無數高智慧人物的故事。一本《東周列國志》寫出了“忍辱負重、臥心嘗膽”的勾踐;沒有實踐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能斗智斗勇“完壁歸趙”的藺相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兵圣孫子等等。還有更多的古文典籍、成語故事,唐詩宋詞等,都彰顯了國學中的古人智慧。讀精典增知識長智慧,但要“字斟句酌細推敲、拈精撮要費咀嚼”。“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國學經典,千年傳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三明荀子國學賦能
國學哲學啟迪人生思維。徐州佛家國學文化
在孩子中推展《弟子規》和《孝經》。中華傳統文化育德本中,《弟子規》和孝經》是孩子養正的比較好讀本。孩子學《弟子規》時,要一門專入地去修習。從背誦、抄寫、講解、力行、分享這幾步去專心學習,誠心念,常說善惡只是一念之差,養成善念,在做悖之事時,這些善念就會提醒你,使你時時警惕自己不去做壞事,長此以往,善行多了,惡行少了,心靈就干凈了。《資治通鑒》里有一句話“行有不止,乃成君子。”長期去學習《弟子規》,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力行,力行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傾聽別人的分享,找出自己的差距,努里向別人看齊。讓我們的心靈家園擁有更多健康、積極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