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感謝嶄新的一天,感恩感謝老師共修陪伴。先生講到一個人生命要有所覺醒,每個人的事,千萬要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疑惑恐慌中定下心來,用心傾聽內心的聲音,感受那個感受。在未定數中找到每個人的定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不要強迫別人和自己一樣。《易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古代圣賢,孔子和老子講人道到天道,天道到人道,天人合一,因為天道和人道都來自太極一——同一個道。由于我們每個人的今生的壽命是有限的,我們的認知是有限的,我們的選擇經常會出錯,我們的判斷也常失誤。《易經》講,時中,無時無刻不合理,合理不合理隨著時間的不同是不斷變化的,標準也是不斷變化的。想起盲人摸象的故事,每個人的描述都不同,但是非要問對不對嗎?對也不對,角度不同,認知不同或者不全局罷了。國學智慧指導人生行為。無錫儒家國學培訓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里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就應該更好地繼承并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上??鬃訃鴮W教育國學之美,照耀中華大地。
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瑰寶,傳承國學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質,使人們共享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道德經》全文五千余字,分為兩部分,上部分為“道經”,下部分則為“德經”?!兜赖陆洝肥侵袊鴼v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該書充滿了哲理和智慧,它所涉及到的內容包括自然之災祥、國政之興衰、植物之枯榮、動物之壽天、家道之禍福以及內圣外王之道、強兵攻戰之術、富國安民之法。老子更是被奉為中國哲學之父。《道德經》之上篇“道經”開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繳。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在這里,老子破天荒的提出“道”這個概念,他認為“道”即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也可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暗馈狈钟行巍o形兩種端別。無形,乃天地渾濁初分之元氣。有形,則為宇宙眾生萬物產生之命脈。“無,觀于妙。有,觀于端?!庇钪嫒f物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的。“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是不可以用語言說明的,而是非常精深奧妙,這就需要無形到有形的一個過程。
《論語》作為國學經典之作,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與思想,其智慧光芒穿越千年,至今仍熠熠生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準確地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相輔相成的關系,告誡我們不可偏廢?!叭诵?,必有我師焉”,則以謙遜之態,提醒我們要善于發現他人的長處,虛心求教。在為人處世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為了道德準則的基石,教會我們推己及人,尊重他人。從教育理念看,孔子倡導 “有教無類”,打破了當時教育的階層局限,讓知識得以更普遍地傳播,這一理念在現代教育中依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激勵著教育者們致力于教育公平?!墩撜Z》中的每一句名言,都如同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指引我們在道德修養、人際交往、學習進取等諸多方面不斷完善自我,傳承其蘊含的中華民族智慧與精神,成為我們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始終堅守內心的道德準則與人文情懷。“國學經典”智慧之光。
《大學》是我國古代杰出思想家曾子的力作,強調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它提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確了教育的目標是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們達到完善的境界。書中闡述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修身體系。其中,修身是根本,只有先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才能管理好家庭,進而治理國家、平定天下?!坝纹鋰?,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種由內而外、循序漸進的修身理念,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理想的途徑,對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太原法家國學培訓
國學像一本怎么讀也讀不完的書一樣。無錫儒家國學培訓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小時,總是覺得國學就是沒用的,古人寫的話,我們還需要背,每次老師教給我們時,我總是會讓思想開一會小差,現在呢,長大了,我現在體會到了,國學那種獨特的美,它就如茶,只要細細地品味,就會品嘗出它的奇妙之處。而這種奇妙之處也正是其他沒有的。國學是我國古人博大精深的見證,古人把自己的智慧全部利用書,傳授了下來。來到中國,不得不看看長城,體會它的雄偉壯麗,我認為,也不得不讀一讀國學,國學,是我國所固有的學術,里面包含著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這不是如長城一樣嗎,正是中國的見證。無錫儒家國學培訓